2020場所感 青年藝術駐村及駐點培力
參展藝術家|郭敬耘、張乃仁、陳煜典、艋舺娑婆之眼
展期|9/19(六)— 10/18(日)12:00-19:30
地點|水谷藝術 B1-5F
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322巷6號
開幕講座+茶會|9/20(日)16:00-19:30
與談人| 水谷藝術總監 彭才瑄、藝術家 郭敬耘、張乃仁、陳煜典、艋舺娑婆之眼
開幕行為表演|張乃仁 9/20(日)18:00
「場所感 - 青年藝術駐村及駐點培力Sense of Site-specific / Artist In Residency At Wan-Hua and Periphery Area」期許打破台灣以往僅於城市駐村的城鄉差距問題,亦試圖翻轉偏鄉駐村多數是以參與藝術季,而非真正以「與在地互動的駐地研究」方式深入踏查及探討該地的議題外,亦因「當地駐村並發表」的時程匆促,致使降低作品概念之完整性。進而輔以「場所與人建立的情感基礎」概念,結合「甲地駐村甲地展」與「甲地駐村乙地展」兩種駐村模式,透過將偏鄉議題帶往城市發表,亦將城市人的視野帶入偏鄉,引起更多的公民互動參與,提高對於原鄉與偏鄉的文化平權關懷。
場所(place)是什麼?挪威知名建築教授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認為環境的特色就是場所的本質,也就是包含了具有物質本質、型態、質感與顏色等具體事物所組成的總和整體。它包含了地理位置(location)、物質形式(material form)、與它所有擁有的價值與意義(value and meaning),場所具有明顯的文化因素。當人在場所裡面時,場所本身的意義與人與場所之間會產生某種情感的依賴關係,人與地方形成的感情聯繫是一種總體感知的總和。
這些讓人們能夠透過認知來建立基模(schema),個體藉以認識並適應各個不同的環境,讓自我經驗與認知與外界現實世界能夠有其相對應。在這過程中所建立的方向性與認同感,就是人們對其所在場所的關係性,人們透過這個方式來辨識地方,並對這個場所產生依賴與認同感、歸屬感等,也就是「場所感」。
而本次駐點計畫,亦由四位藝術家分別前往包含台北萬華及南投縣仁愛鄉、花蓮縣秀林鄉、新城鄉。
「本計畫獲文化部扶植藝術青年發展補助」
「本空間獲國藝會109年視覺藝術組織營運補助專案」
主辦單位|水谷藝術
贊助單位|文化部、國藝會
計畫總監|彭才瑄
計畫經理|謝孟潔、蘇長慶、陳美智
計畫發想&2018執行|楊雅翔、賴慧珈、張致中、周明誼
視覺設計|林子寧
展務助理|王雅慕、江佳宣、林子寧、張文豪、高德瑜、賴又禎
特別感謝|太魯閣族:Saysang Ukaw、Nac Hijiyu 、Yaya Huwat 、Piteyru Ukah / 滇緬後裔:魯文印、馬碧雲、楊桂蘭、朱好彩(緬甸)、劉蓮雲(緬甸)、陳秀英(緬甸)、 馬雲書(雲南)、清境社區發展協會 / 崩岩館:林彥均、梁詠恆 / 蔡崇隆
環南市場石敢當駱總幹事、慈德宮石敢當黃主委、孝德里黃振祺先生、銘德里江明才先生、萬嘉商行鄭老闆、西園國宅莊大哥、市場攤商老闆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