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神性:作為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
展期|2019/11/02 - 2019/12/01
開幕|2019/11/02 (六)
主辦單位|水谷藝術
贊助單位|國藝會、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地點|水谷藝術 B1-5F —— 108台北市萬華區萬大路322巷6號
策展|朱峰誼
參展藝術家|吳權倫、陳瀅如、寧森、李紫彤、許家禎、姚睿蘭 (依展覽論述為序)
開幕座談|朱峰誼 & 高森信男 & 參展藝術家 (11/2 下午2點)
https://tinyurl.com/y2j3bvwj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elocating_divinity/
贊助單位|TRONK創科互動有限公司
視覺設計|姚睿蘭
特別感謝|汪紹綱影像工作室
>> 本空間獲國藝會視覺藝術組織營運專案及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空間營運管理計畫
在當代社會裡,宗教常被視為「現代性發展」的對立面。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用「除魅」(disenchantment)的概念指出現代性裡的去神秘化、去宗教化特徵,而多位學者如涂爾幹、席納爾,亦將「世俗化」(secularization)視為現代國族政治體制發展裡的重要錨點。科學價值被極力推崇,而不合於理性辯證的傳統生活方式則被斥為迷信與守舊。然而問題是,正因為現代科學只是人類的一種觀點、一種解釋方法,無法全然描述說明所有自然現象或人類活動。加上人類生活必然包含精神及感性面向,因此,獨尊科學、理性至上的現代語境,反而創造出現代社會裡宗教神祕學的真空。這個真空裡充斥各種謬誤、政治、算計、操弄與鬥爭;有心人士甚至利用這樣的真空,散佈恐懼、佈行控制,期能從信眾中獲取金錢、地位、權力等諸多利益。
凱倫·阿姆斯壯在《為神而辯》一書中認為,西方歷史裡的「無神論者」很少是全然地否定神聖本身,而幾乎都是不能認同當時對於神聖的某些觀念。對她而言,宗教是一種實踐的科學;人們經由儀式的幫助,付諸實行、親身體驗,最終抵達宗教的真理。這個過程與藝術美學相似:「儀式就像藝術品一樣,不僅能在美學層次感召參與者,也能引領他們進入更深層的存在面向。」這便是《重返神性》的策展宗旨:藉由人類的藝術性創作、展覽、及賞析,重新定位人與神(宗教神秘學)之間的距離、拉近現代科學理性主義及前現代神秘學的典範差異;藉由邀請的藝術作品、邀請藝術家的詮釋、創作及策展論述,帶領觀眾介入神秘學領域,填補其被科學至上主義所排除出的真空狀態,讓觀眾以新的概念重新認識宗教及神秘學、重新認識「靈」與「神」。當我們對神性保有信念並持有敬意,但對當代主流宗教論述中所詮釋的神性存有疑慮時,我們不啻成了,套用阿姆斯壯的概念:一位「無神論的有神論者」(atheistic theist)。
本策展預計邀請的藝術家、依展覽設計之順序,分別有:吳權倫、陳瀅如、寧森、李紫彤、許家禎、姚睿蘭。這些藝術家的作品均以一個非典型的宗教角度,分別對宗教儀式、個體神秘經驗、宗教的個體實踐、宗教神秘的社會操弄,依序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