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每日,我們張開雙眼,看見這個世界,看不見那個事件。「見」與「不見」是一組相對應的觀念,它取決於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怎麼認知這個世界,我們是怎麼樣透過媒體認同世界,在他人建構的影像世界中,在過去重疊不斷的歷史現場中,「不見」是因為沒有察覺,而非「不」見。
轉開電視,我們時常看見像是TLC、Discovery這類頻道,以輕鬆的方式向我們傳遞某類型的文化與生活樣態如何如何,這將文化傳統商品化,進而衍生了一種文化庸俗性。這使從「真正的原住民」這檔事情生產出來的商品,需要成為一種具有原住民樣子的「原來」印象。「原來印象」使得它與現實脫節,成為一種「可賣」的商品。
「原來」從「本來是如何」的實然事實,成為一種「應該是什麼」的應然印象。我們往往沒有活在他人的生活場域中,對於他人的一切總是理性理解,感性疏離,理性的認知與判別過程使得他人的文化與傳統成為看不清的霧化風景。我們總是自以為的指稱應是如何、它是什麼。
正因為對其他人的生活總是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對照,透過各種媒介管道的窺視來了解,正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別人的場域中,於是對其他文化、社會乃自社群階級,透過各種的載體媒介拼湊出「他人是什麼」。在黑暗中將那些可辨識的模糊帶相對於明顯的特徵,被視為群體的主要;將特例慶典視為日常生活。
隱藏在那些黑暗之下的「不見」,只能依靠擬造的印象來瞭解我們是不同,但卻無法知道我們何處相同。在「見」與「不見」中,有些過去彼此看不見,兇手永遠不只一個;有些傷彼此看不見,受傷與傷害,加害與被害,我們構成彼此的關係人,黑暗讓我們不知道彼此其實很近。
作品猶如微光,為他人之所「見」,我們之「不見」,在黑暗中讓我們可以從「看到我們相同的,認知我們不同的」的文化角度出發,以理解自身文化與他人文化。
第二屆 拍「原」來的事- MATA 獎
入圍作品影像美術展
2015/10/4-10/25 1F-4F
主辦單位 | 教育部
承辦單位 | 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原住民族中心
策展人| 楊雅翔
bottom of page